MUR004 知識管理的五個角度

目錄

知識管理的五個角度

紫式晦澀每日一篇文章第4天

前言

  1. 今天是2022年第2天! 今天來整理之前對「知識管理」話題的一些筆記.

  2. 今天的素材主要是從得到APP上收集而來. 從五個訊息源頭做了15個點的筆記. 以下整理為關於知識管理的五個角度.

組織知識管理: 重要性, 難題與巧勁

  1. 組織知識管理的重要性: 管理學家彼得·德魯克反復強調,知識型組織中,知識是最重要的資源。「知識管理」關係著組織能不能持續、高質量地發展。

  2. 組織知識管理的難題:組織的智慧分散在不同部門、員工身上。想找文件只能做伸手要,想要學習過去的經驗只能當面問,沒有一個統一的入口能讓人高效地找到有用的知識.

  3. 組織知識管理的巧勁: 人和知識能不能有效匹配,要看知識是不是正好對應你要解決的問題,是不是足夠及時;還要看量,「少瞭解決不了問題,多了增加識別難度。」

個人知識管理:數據,資訊,底層規律

  1. 數據管理: 第一個是數據管理的維度。在這個維度上,我們所談論的知識管理更多是具體的「數據層面技巧」。比如,下載的文件怎麼保存?學到的知識點怎麼歸類?如何快速搜索文件?如何給文件貼標籤?怎樣整理文件夾?在哪裡找到合適的書單?等等。

  2. 這個部分年輕時我也犯過很多錯, 想要收集很大量的數據, 包括書本, 課程, 雜誌等等. 但現在一切都變得很方便以後, 反而是應該讓數據就留在他的出處, 而我們僅需要根據當下的需求去取回相對應的部分, 組織成能解決問題的知識即可.

  3. 資訊管理: 第二個是信息管理的維度。在這個維度上,我們關注的是怎樣更好地理解、消化和應用獲得的各個知識點。有很多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組織起來強化這一過程,比如:如何做讀書筆記?如何用思維導圖增強理解?學習中精讀和泛讀的區別、行動學習法、刻意練習等等。而能夠有效利用這些方法,也是一個學習者進階的標誌——能夠有效地把學到的知識用於解決問題。

  4. 這個部分有了Obsidian以後, 逐漸從note-taking轉化為note-making. 的確, 要將「數據, 文本」轉化成「資訊, 知識」需要倚靠各種框架來蒸餾出價值. 我們在學習的過程需要借助「語言的重複性」來增進理解, 但記憶的過程需要「知識的結構化」材能有效建立資訊之間的連結. 這個部分小小Sha的知識卡片書籍幫助很大, 持續master裡面的技藝.

  5. 底層邏輯管理: 第三個是底層規律的維度。在這個維度上,我們關心的不僅僅是具體的方法和技巧,更關心自己的認知深度:我們必須在大量具體知識積澱的基礎上,形成更宏觀和抽象的理解,在深層次上掌握普遍規律,從而將之前學到的繁雜的知識用一根線串起來,在具體知識之外找到新的答案,將有形化為無形,又將無形用於有形。

  6. 這個部分是30歲要更加要求自己的. 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已經簡單, 但如何「刻意驗證」來不斷升級自己知識體系的能力, 就要靠持續做各種不同的應用來累積與這個事件具體的經驗。做項目可以幫助我們累積這方面的能力!終身學習, 持續精進, 做時間的朋友!

知識管理三學派: 技術, 行為, 綜合

  1. 技術學派-知識本身: 技術學派認為知識管理就是對信息的管理,強調運用信息技術手段管理顯性知識。他們強調運用電子郵件、群件及其他工具從人、知識庫以及計算機網絡獲取「顯性知識」。許多學者,包括計算機專業人員,目前仍然在深化這方面的研究,諸如數據挖掘技術、人工智能技術、知識存儲與更新技術等。在知識管理未來的發展中,信息技術將會提供更多、更強有力的支持。在知識管理的實踐中人們已逐步達成如下共識:信息技術雖然重要,但只是知識管理成功實施的必要而非充分條件。

  2. 行為學派-知識擁有人: 該學派認為知識管理是對擁有知識的人(即知識工作者)的管理,他們重視對表現為人力資本和結構資本的「智力(知識)資本」的管理。比較關注知識管理與企業戰略、企業競爭優勢關係的研究,還關注組織間知識管理的研究。

  3. 綜合學派-人與知識並重: 該學派認為知識管理不僅要對信息和人進行管理,還要將信息和人連接起來進行管理;知識管理就是要將信息處理能力和人的創新能力相互結合,增強組織對環境的適應能力。該學派融合了信息技術及經濟學、管理學的相關知識,推動了技術學派和行為學派的相互交流、學習與融合。由於綜合學派能用較為系統、全面的觀點看待和實施知識管理,所以能很快被實踐者所接受。

知識管理方法: 產生, 分享, 管理

  1. 資訊化風潮: 受到 1990 年代的資訊化(Informatization),知識管理的觀念出現,成為企業或組織累積知識財富、創造更多競爭力的人文與技術具備的系統。如何深化「知識產生」的內涵、針對不同族群去做「知識分享」的設計,是「知識管理」當前與未來更重要的目標。

  2. 五步驟-產生與分享: 將知識透過「獲得、記錄、組織、存取與更新」,不斷「去由外而內的累積」以及「由內而外的優化」,助於企業及個人做出決策,因應環境的變遷。在這五個步驟的循環中,前面三步驟為「知識的產生」-強調如何使隱性的知識(最後一段會說明)方法化(methodology),後面兩步驟為「知識的分享」-強調讓受眾(員工、網路社群、大眾等等)容易瞭解、容易接受,並且容易感受到「成果」。如何深化「知識產生」的內涵、針對不同族群去做「知識分享」的設計,這兩大部分是「知識管理」當前與未來更重要的目標。

獲得–>紀錄–>組織–>存取–>更新

  1. 方法(methodology): 一種帶有約束性甚至強制性的模型規範,它會明確地告訴人們應該做什麼,不應該做什麼,什麼先做,什麼後做,怎樣才能事半功倍,取得最大的效益等。因此,方法往往是以規範、章程,條例,使得接受者能有共同的畫面去瞭解這個概念。

知識管理心法: 多元資訊渠道, 秉持心中之軸, 實踐輸出效應

  1. 多元資訊渠道: 積累關注不同信息渠道,去試一切錯。增加信息入口,是使人突破成長的最好辦法。常見的信息入口比如,閱讀經典書籍,互聯網信息資源等等,更難獲得的信息入口其實在人群中,也就是人際關係和貴人指路。 ​​​​不用擔心錯過什麼,有一天你會明白,關閉可能性 與 開拓可能性,同樣重要。

關閉可能性 與 開拓可能性,同樣重要。

  1. 秉持心中之軸: 你的個人憲法就是你一直秉持的信念、價值觀、思維方式,要經過深思熟慮,幾次修改,才能定案。從你最深刻的經歷、最難忘的故事中,回想你最刻骨銘心的事情,那其中包含你的人生哲學。原則是恆久不變的,你對原則的理解是會因為經歷而改變的,所以原則是歷久彌新的,是可以信賴的。

  2. 實踐輸出效應:去新的方法、思維,首先通過實踐輸出。比如說手帳方法具體體現了生活方式和工作方法,記錄反思在手帳上。第二層輸出是我實踐之後的復盤反思,總結成文章,寫成公眾號文章。我的公眾號是以個人成長、生活方式為核心。公眾號文章是電子生活+工作手帳。第三層輸出是跟進自己的行動、以及觀察生活中其他人的行為,調動我知識體系中的觀點、思維方式,去再一次更新我的認知框架和輸出效應。

工作方法–> 復盤反思–> 更新認知框架與輸出效應.

後記

  1. 到此我們看過了知識管理的五個面向; 對於個人或者組織, 都是需要想「數據, 資訊, 底層規律」三者是如何結合進工作流. 好的工具, 好的團隊, 促進知識的產生, 管理與分享. 長期而言, 知識是在實踐的過程中, 將自己的知識體系與外部的世界做主動驗證, 藉由試錯來高速迭代.

  2. 自我反思, 現在已經能藉由主動輸出, 來進行高強度的知識應用. 讓平時的瀏覽成為積累素材, 讓平時的休憩成為編輯文章的好時機. 材料累積久, 產生湧現效應, 便能有意想不到的體悟. 另外, 獲得–>紀錄–>組織–>存取–>更新這個知識管理的五步驟, 也不謀而合與每日文章輸出相同. 持之以恆, 共勉之!

2022.01.02. 紫蕊 於 西拉法葉, 印第安納, 美國.

版權

CC BY-NC-ND 4.0

評論